反思文学 - 剪辑错了的故事
剪辑错了的故事
作者:茹志鹃
开宗明义,这是衔接错了的故事,但我努力让它显得很连贯的样子,免得读者莫名其妙。
一 拍大腿唱小调,但总有点寂寥
周围的公社、大队,前脚后脚都放出了亩产一万二、一万三千斤的高产卫星。到处红旗招展,锣鼓喧天,捷报四传,参观的人群如云。甘木公社的甘书记深感有急起直追的必要,于是和一大队支书老韩做了三宿的思想工作,终于一大队也紧赶慢赶地筹备了起来。甘书记觉得,都到这时候了,要放就要有点气派,放一颗特大的卫星,亩产一万六千斤!顿时,甘木公社也热闹起来了。松柏牌楼搭起来;锣鼓家什敲起来;卫星田的四周红旗插起来;介绍经验的稿子编起来。参观的人一多,专业接待人员编了两个班。真正是热火朝天,风光得不能再风光了,不仅名扬全县,同时简报也送到了省里、中央。具体传了谁的名不大清楚。不过不久以后,公社甘书记提为县的副书记了,人们猜测有没有可能就是这时扬的名、这仅是猜测,不足为据。
一开始,一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,尚觉热闹、有趣,但是过不多久,随着高产,便来了个按产征购。十多亩稻子,硬搬到一亩地里去收割,不是搬着玩玩的,要拿出实货来的。这时候社员急了,社员一急,就惊动了三队副队长、梨园的经管人老寿。
老寿本名叫田寿本,不过大家一直叫他老寿,主要是冲着他那副长相:长眉善目,大大的秃脑瓜,什么时候脸上都是和和顺顺的,从没见他发过脾气,也从没见他有过气恼。很有点象那财主家玻璃罩子里站着的寿星。其实他年纪并不老,才六十六,不过是个老党员,过去这个地区“拉锯”时,还做过交通。他不大会说话,不过一开口,别人就乐。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,自己是认认真真的,说的也不是什么笑话。没法,现下年轻人就是这样,大概他们本来想笑,不过拿他作个由头罢了。时间一长,这也成了个习惯。大家呢,觉得他有点迂,叫他老寿的意思里,也包含着这一层。不过大家都乐意接近他,除了过组织生活的时候,平时很少有人想到他是个老党员。他自己呢,还挺讲个组织性,纪律性。
他走出梨园,就看见村道上一溜停着四挂大车,装满了粮食,插满了彩旗。头挂车的辕马头上,还顶着一朵红花,车上拉了一条横幅,上写“荣缴高产粮”,车上还放着全套锣鼓家什。一切齐全,就少了赶车的,派谁,谁就甩手走开。眼看日头已经两丈高,参观的人潮马上就要涌来,这里却派不动人。支书老韩正急得跺脚,一眼看到老寿走过来,老韩高兴得象拾了一个宝,马上把赶车的鞭子塞到老寿手里,说:“赶快,把车赶到征购站去,我们已经缴晚了,甘书记已经不愿意啦!”说话时,参观的人群已经进了村,老韩掉转身,立即笑着脸迎上前去。这时候,要是老寿噼啪一挥响鞭,四挂大车隆隆地从人群中驰出村去,有多威风!可是老寿却一手抱着那杆老长的鞭子,一手扯扯老韩的衣角,然后伸出大指和食指,悄悄地在胸前做了一个“八”字。
“要八个人?十个人都可以,你招呼去就是,工分照记。”老韩说完,就和参观的同志握手,照例是先带他们去参观那块大队和公社合种的高产试验田。然后再请到祠堂大厅里坐下,递上井水浸过的手巾,再送上碧绿的热茶,边歇着边听经验介绍。
这一天参观的人当中,有一个大概是搞农技的,学得特别认真,问得也特别详细。掐了一穗稻,数了粒,还要包回去称,又看每一蔸稻,发了多少棵,还问插秧的行距,棵距。大队长被问得一件白褂子湿了半件,可是那位参观的同志还在又惊叹又奇怪地问:“稻子长得这么密,通风问题你们怎么解决的呢?”
“嗯!……用竹竿……”老韩正在支吾,不料后面有个人说话了。
“用风扇煽!城里不有那电风扇,吗?往里煽!”原来老寿抱着鞭杆还没走,也跟着来了。陪同参观的社员一听,差点笑出声来,老韩可没这份闲心,急得车转身向他竖竖眉毛,抬抬下巴,意思让他快走。老寿也不是不懂,他也急,趁着支书瞅着他的机会,又急急地在胸前做了一个“八”字”。可是老韩也不知看没看见,又转过身去了,因为参观的人也在急急地问:“你们这里有电了吗?”
“没有。嗯,我们是用小马达,借拖拉机上的小马达……”老韩赶紧堵着漏洞,接着就恼火地对身边一个社员悄悄说道:“叫老寿快赶车去!”
好不容易带大家看过了高产田,参观的人都坐在祠堂的大厅里听经验介绍了。这有稿子,老韩比较自在了一些。介绍到社员们对高产的兴奋劲,编了个顺口溜,“一年种出四年稻,今后生活甭提有多好,拍大腿,唱小调,共产主义眼看就来到……”不过他说着说着,总觉得窗外有个什么在晃动,抬头一看,老寿抱着鞭杆,站在窗外直瞪自己。一看到老韩看他了,又伸手做了一个“八”字,两个手指还直晃晃。看得出老寿也急了。老韩没办法,只好请大家等一等,走了出来,便一把拉了老寿,走到医院中央那株大榆树后面,才轻声说道:“咋的!大爷你今天是犯了‘八’字病了?”
“唉!我就是没灾没病,喝得下,吃得香才着急呢!老韩哪,大伙儿都说这四车粮食不能走啊!要送走,咱口粮一天只有八大两啦!”老寿又做了一个大大的“八”字。
老韩叹了口气,拉起敞着的衣襟,抹了抹满脑门的汗,说道:“没法,上面是按产量征购的。甘书记说一定得送。”
“你不能再跟甘书记说说,他心里明白,这是咋个高产法儿的。”
“说了,叫送。”老韩已有点不耐烦了。
“那……咱还得再耐着点性子,再去说说,啊?”老寿首先表现了自己的耐心,一脸的笑,笑得眼睛都弯了起来,说道:“咱肩上掮着几百口子呢!这八大两咋过?”
老韩紧蹙着眉没开口,只是直摇头。这种地方,老寿就不大会看气色了,他还在用手背拍着支书的胸,顺便又做了一个不大明确的“八”字,说:“这个数,总不行。甘书记总不能不顾几百号人的嘴吧!……”
“寿大爷,你别背时了。叫咱送咱就送,说了有屁用。”老韩窝了一肚的火,冲着老寿来了。老寿倒并不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恭敬,他仍然含笑说道:“下级服从上级,我懂。不过,还不兴说说咱的难处?”
老韩实在不耐烦了。“你去说吧!我没工夫了!”说着扭头就走了。剩下老寿一个人站在那里,他慢慢地搔着下巴上的胡茬,心里说着:“没办法,叫我去说,我就去说吧!不过,车子,还得赶了去。意见归意见,服从归服从,他要同意呢,咱就拉回来。面条饺子可不能下在一锅里。”老寿打定了主意,就叫上三个老头帮着赶车,一气奔到了公社。可是公社的同志说,甘书记如今是县委副书记兼公社书记了。现在省里领导下来了人,他去接待、汇报了。
“没办法,只好委屈这几匹哑巴牲口,上县里走一趟了。”老寿并没有泄气,倒反更来了劲,干脆脱了褂子,单穿一件粗夏布的背心,跳上车又要走了。这时候那三个跟来的老头打退堂鼓了,说:“拉倒吧!老寿,咱几个上县里去算是哪门子呀!”
“哎!这,你们就错了。”老寿的长眉毛飞舞了起来,“咱去咱八路的县政府,这可不又对路又对门哪!”
“人家甘书记正跟省里的领导说话,咱去了往哪站啊?”
“这,你们又不懂了。省领导又不是客,他们下来是为了工作。工作,就是为了咱。说不定当场给咱解决了困难,叫咱把粮拉回去。这也叫老韩看看,咱这些背时老头办事的麻利劲!”说着就跳上大车,甩了个响鞭,直奔县委。
老寿的估计不是一切都错了,也不是一切都对了。县委的大院没有进得去,粮食交到了收购站,老寿他们在门卫旁边的接待室里坐了两个小时,甘书记总算见到了。一见面,老寿还没开口,他就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不是我一见面就批评你们。你们的眼光太浅了,整天盯着几颗粮食。现在的形势是一天等于二十年,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,一步差劲,就要落后。你们老同志更应该听党的话,想想过去战争年代,那时候,咱算过七大两、八大两吗?……”
一席话,说得老寿低头无语,坐着空车回去的路上,也没吭声。他把鞭杆插在车帮上,任牲口自在地走着,他则是眯着眼,肚子里推开了磨。甘书记的话是句句在理,过去真的没计较过七大两、八大两,为了将来能过上好日子,饿肚子也没叫苦的。现在看样子,这好日子还要在将来……将来又是什么时候呢?这一点,甘书记没说。要是从前老甘的话,也许不会让大家只吃八大两。……哎!谁知道呢!兴许是自己老背时了,老落后了。他想不清。随着大车的颠簸,他倒有点朦胧起来了。
二 老甘不一定就是甘韦记,也不一定就
不是甘书记,不过老寿还是这个老寿
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,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,冻得舌头都僵了。这里正跟敌人“拉锯”,土改还没开始。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,腰里扎了根绳子,背着个小粪筐,在外转了一天,现在天都黑净了,才跑回家来。一进门就对老伴说:“有吃的吗?给一口,肚里都结冰了。”说着就丢下粪筐,蹲到灶门前,拨着余火,烤着打战战的身子。
老寿的老婆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,就是爱唠叨几句。照老寿的话说,“是个贤德的人,话多,也多在理上。”
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,心疼了:“这一整天都没吃?”
“上哪吃去?”老寿用烤热的手,使劲擦着脸。老伴急忙掀锅盖,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,她又特别优待,拿下馍馍筐子,掰了一大块高梁饼子给他。一边给,一边轻轻问道:“有情况啦?”
“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,还带了两把铡刀,已经到了镇上。”
“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!”
“我又不傻。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。”老寿耸了耸眉毛,端起了碗。但还没顾上喝,又把碗放在锅台上,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,眼瞅着地上说道:“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,让过这股锋头,再打回来。他们到新区去,吃粮怕有难处……”
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,也不等他把话说完,就揭开小木柜,拎出个面口袋,摔到老寿怀里,说道:“就这点高梁面了,这天寒地冻,咱不吃,叫孩子也不吃?你看着办吧!”
“有难处,这不假啊!”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,说道:“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。再说我们冷了,饿了,在家还能烤烤火,摘把野菜。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,还不知睡哪里,吃什么呢!这不都是为了咱……”
“唉!装吧装吧!罗嗦个啥!我才说了两句,你就说了一大套,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!”
“对!你是个明白人,都怪我嘴碎。说实在的。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,不过是个心,给防个急。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,我让他来拿的。”老寿就这么检讨着,说着,和老伴一起把高梁面装进了干粮袋。最后面袋空了,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。
“该够啊!一条干粮袋装三斤,三四一十二。”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,踢踏着脚,转了一个身,又眼望着地,说道:“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梁面呢!”
“这两天没吃啊?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。”“饼!也行啊!把饼切成小条条,装进去也成啊!”说着也没敢抬头,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。这一次,老伴没吭气,把饼筐子递过来了。老寿把饼切好,装进口袋,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,看了看,重又坐到锅里。用手掌抹了抹嘴,说:“留给铁栓吧!”
“你喝了它吧!”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,到底流了下来。
“别难过,等解放以后,那时候啊!……嗨!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,吃香的,喝辣的,任挑。”老寿吹灭了灯,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。一边想着将来,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。
村里的狗,叫了几声,老甘来了。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,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。
“老寿,你放心。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。你们这点心,我带去防个急用。”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。
老寿看他走远了,回身进屋关门。一摸,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,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。打仗的人,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。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,把门关上。
三 也不知是老寿背了“时”,还是“时”背了老寿
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拭去了两汪眼泪,把车悄悄地赶回村里。那三个跟去的老头,在村头上就下了车各走各的。老寿一个人卸下牲口,牵到饲养院里。有那聪明人一见,便跟在后面问道:“老寿上县委啦?甘书记请你吸红牡丹了吧!”
“你们走开吧!”老寿说。
“这,你就错了。”聪明人学着老寿的口气,“甘书记说了些啥,也给咱传达传达嘛!”
“行!”老寿把牲口拴到槽上,回过身来,扬着眉,颤着声说道:“甘书记请我吸的黄烟,喝的绿茶,还捏着我的手,叫我放心,有党在,就饿不着老百姓。怎么样?够劲吧!”说完,老寿掉身就走了。
梨才鸡蛋大,老寿就搬上凉床,上梨园那个小窝棚里住去了。说是去守梨,实际呢,老寿也说不出为什么,他想清静些;再有,就把梨看护好。梨要甜的时候,最易招虫,有那种细虫,一咬就往里钻,钻到梨心,这梨就毁了。今年梨是大年,大伙儿可是指望着它,过冬的口粮,过年的新衣裳,都在这树上长着呢!于是老寿学着人家那有名气的水果的保养法儿,上小学讨来了一些废旧本子,把树上的小梨头也一个一个地用纸包了起来。这些土梨一包上纸,也显得娇贵了。这果园还从来没有这么排场过。社员们从梨园边上过,都抬头望着,高兴地招呼说:“老寿哪!你也不敲锣,也不打鼓,一个人不声不吭也在搞大跃进啊!”
老寿说:“跃进不跃进,我不在行,我就想让虫少咬一个梨。”
白天他爬上爬下包着一个一个的小梨头。晚上就坐在小窝棚前面,望着一天的繁星。有时,这里那里会点起一溜气灯:有人在挑灯夜战。老寿一个人巴嗒着旱烟,这时候,他才觉出自己心里有忧,有愁,还不知为什么有点伤心。他说不出,但总觉得现在的革命,不象过去那么真刀真枪,干部和老百姓的情分,也没过去那样实心实意。现在好象掺了假,革命有点象变戏法,亩产一万二,一万四,自己大队变出了一个一万六。为什么变戏法?变给谁看呢?……说起来也丢人,种地的人心里都有数,可是装得真象有那么一回事,还一层层向上报喜。看来戏法还是变给上面看的,这,这革命为了谁呀!……
“颠倒了,倒过来了……”老寿捏着早已熄灭的旱烟杆,喃喃着。这不,做工作不是真正为了老百姓,反要老百姓花了功夫,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,看着满意。老百姓高兴不高兴,没人问了。老寿一想到这里,心里顿时害怕起来,吓得手脚都凉了。可不得了,咱这不是有点反领导的意思了吗?……甘书记劝我要听党的话,难道自己真的跟党有了二心?
“杀了头也不能有这个心啊!”老寿陡地站了起来,当即离了窝棚,当即走出梨园,当即找到支部书记老韩的家里,他要原原本本,向党反映反映自己的思想,表明自己跟党没有二心。
当他推开老韩家的堂屋门,就一只脚门里,一只脚门外,楞住了。原来甘书记带着他那个秘书正坐在里面。甘书记一见了老寿,便笑道:“哦!你来得正好,上次你对领导提了些意见,……”
“我,……我,”老寿这时恨不得浑身都长出嘴来,把一肚的话全吐出来,但是越急越是说不出来,脸也红了,口也吃了,心也跳了,挣了一会,才挣出一句话来,“我,我就是来说说这……”
“不要说了。上次你提的意见很好嘛!现在我就到你们队来蹲点,要来个全党大办粮食,扎扎实实解决粮食问题,把一切可以种粮的地,都要种上粮。粮是宝中宝,要以粮为纲嘛!你说对不对?”
“对!对!”老寿边说边朝老韩看看。老韩低着头在吸烟,没搭腔。
“很好。”甘书记果断地说:“你是老党员,事先跟你打个招呼,这是党对你的爱护。现在形势发展这么快,争取不犯错误,就是前进。”说到这里,甘书记也向老韩看了一眼。老韩还是低着头抽烟,一声不吭。老寿听不大懂,心里琢磨着,是不是嫌亩产一万六千斤还不够高?正想着,甘书记又说话了,不过不是对老寿说的:“我看应该写个简报,争取三天三夜改变原貌,应该有这种事不隔夜,雷厉风行的作风,老韩,你看怎么样?”
“哎!”老韩应了一声,声音就象是大病当中的呻吟,
“好!”甘书记就向秘书说:“那你就起草吧!”接着又对老韩说:“你也别蹲在屋里,去发动社员写写决心书,搞出一些声势来。老寿,你是看梨园的,更应该表个决心。”
“我,我决心早下了,跟党没有二心。”老寿终于抓紧机会,说出了梗在心里的一句要紧话。
“好!很好!”甘书记听了以后,竟站起身来,握着老寿的手摇了一下,说道,“那你就来带这个头,你先写了贴出去,我给你写到简报里去。”
老寿又是意外,又是激动,又有点茫然,说:“写啥!咋写?”
老韩抬起眼,看到老寿抖动着眉毛,手足无措的样子,便站起身来,说道:“走吧!我告诉你咋写。”说完就和老寿一起走出门,走出院子,一直走到村道上了,老韩还没吱声,老寿心又跳起来了,说:“到底咋回事,你吭个声啊!”
“你听着,老寿,“老韩显得十分乏力地说道,“领导已决定把梨园砍掉,让出地来种麦。”
“啥?”老寿猛地收住了脚。
“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。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?要放倒树,整好地,下好种,要改变面貌,这是要上报的。”
“毁了!这下全毁了!”老寿腿一软,坐到了地上。他恨不得在地上打滚,可是他连打滚的力气都没了。
“你胡说啥呀!”老韩一把拉起了老寿,说道:“你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党员。”
“……大伙儿……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!”老寿说到这里,心里象是插上了一把刀,他捶胸顿脚地干号了起来。老韩一看他这样,便猛喝了一声:“你疯啦?你……”话没说完,老寿骤然停止了号哭,把脸凑到老韩的脸前,说道:“你,你手摸胸膛说一句,这样干对不对?……你说呀!这样做,咱对得起谁?对得起党?对得起老少社员?你说呀!……你为什么不言语?……你亏心!你孬种!我去跟他说。”说着就返身要走。老韩一把拉住了说道:“你这是怎么啦?这事是上面有文的。”
“上面的文也得听听老百姓的。”老寿不知哪来的劲,一下摔开了老韩的手,回头就往甘书记住的院里走去。
四 “大地啊!母亲”不是诗人创造的
老寿走进屋子,又走出来,走出来又走进去,他睡不着啊!走到第八次的时候,星星已经淡下去了,鸡叫了第一遍。
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,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、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,天上的照明弹,一挂就是一大溜。千里淮海平原,汇集了百万大军,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。捷报,捷报,又一个捷报。这样的大战,真是百世难遇啊!远道来的粮车,象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,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。千里之外的老百姓,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,可是咱呢?……老寿想到这里,心里象开了的锅,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,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。
鸡啼二遍的时候,副区长老甘来了。他刚一进门,老寿都不敢认他了。才几天没见,他瘦落了形,眼窝塌下去了,腮帮子凹下去了,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,围着一张干裂的嘴,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。他一进门,就背靠着炕沿,坐倒在蒲垫上,说:“老寿,快帮我通知党团员、积极分子,马上来开个会。还有……你有没有热水,给我一碗。”
“有!有!”老寿连连应着,走出门去,伸手就在屋檐上,使劲拽了两把屋草,进来就填进灶膛里,点着了火。老寿在锅里添了水,又敲了四个鸡蛋。一边忙一边说道:“老甘哪,遇见啥困难了,你开口嘛!”
“啥困难?柴草!老寿,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,粮食不用咱筹划,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,象话吗?”老甘说着,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,胡茬子搓得刷刷响。“土地庙拆了,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,还有啥?啊!”
是啊,还有啥呢?老寿的老伴刚去世,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。
“别着急,咱再合计合计。”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,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。
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、积极分子十多个人,跟着老寿走到屋里,只见老甘背靠着炕,双手搭在匣子枪上,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,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。
大伙儿蹑着脚,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,蹲下来,坐下来,开了一个哑巴会,议题是明白的:柴草。大家你看着我,我看着你,谁也没有说一句话,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:柴草。
最后,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,相互坚决的眼色,点点头,散了会。
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,没再进来。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。这枣树不大,可是结的小甜枣,可真没说的,土改时,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,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,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,头年打下的枣,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,全部都送到了部队,慰劳了解放军。
“铁栓娘,还是你想得好啊!”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,“可不,你早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。”
鸡叫三遍,晨曦初露的时候,老寿已脱了棉袄,抡起斧子,“哼”的一声,向枣树砍了下去,树不大,老寿哼了三下,树就倒了,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。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,一哄而上。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,打量这棵树,捆捆扎扎,不过担把光景,七棵树,不过七担柴。
“少是少了点儿,总比没有的强。”老寿想着,又“哼”的一声,向第二棵枣树砍了下去。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,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。回头一看,是老甘,再一看,周围站着的,不尽是孩子,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,默默地看着。老寿笑着说:“这地里的东西嘛!去了还能再长。去了枣树种梨树,咱拿枣儿换梨吃。那梨又水灵又甜,比枣强多了。”
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,眼里转着泪花,说:“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,耕地不用牛,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。不过现在,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!”说话时,那些参加哑巴会的,也有没有参加的,挑的挑,扛的扛,都来了。大木柜,石榴树,旧水车,洋槐树,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,抬来了一副板,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:“咱没树,我有副寿材板,可行?”
老甘没有说话,他环顾着大家,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,最后说道:“老少爷们,革命的衣食父母,你们对革命的贡献,党是不会忘记的。”
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,一夭放倒了二百多棵树,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。老甘含着两眶热泪,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,运走了一千担硬柴。
第二年的春天,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,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,已有筷子长了。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,这是老寿最高兴的事情了,眉毛一耸一耸地说:“桃三梨四,大伙儿算算看,再过四年,老甘说的那种铁牛,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!”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,抱着膝盖,乐得直摇晃身子。
五 一味的梨呀!梨呀!哪象个革命的样子
老寿坐在窝棚前的地上,抱着膝盖,摇晃着身子,嘴里喃喃着什么,象傻了一样。刚才甘书记已经说了,现在革命深入了,要不是看着他是个老同志,早把他当绊脚石搬掉了。社员们见老寿这模样,含着眼泪劝他,哄他,拉着架着地把他弄回家去。可是过不了一会儿,老寿又摇摇晃晃地走回来,重又坐在窝棚前的地上,抱着膝盖,摇晃着身子,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,锯子斧子搬来了,锣鼓家伙敲起来了,社员们举起斧子,梨树倒下来了,那用纸包裹着的青梨,也跟着横在了地上。老寿身子摇得更厉害了,嘴里叨叨得也更响了,他唤着:“老甘哪!你来呀!咱那老甘哪,你怎么不见啦!…… ”他唤着,同时用手小心地把包梨的纸扒拉开来,原先象鸡蛋大的青梨,已足足大了一圈,颜色也转淡了一些。
“哎!”老寿长长地呻吟了一声,就霍地站立起来,直楞楞地走到参加夜战的甘书记面前,他想说;“凭良心,你限时限刻把梨树砍光,是真为了革命?是真为了夺秋粮?你这是欺弄人,你这是为了向上报喜,你这是假革命!”可是老寿并没吃过豹子胆,他也没这口才。他摇摇晃晃,站在甘书记面前,只是喃喃地说道:“再等二十天,只要二十天,梨熟了再砍,啊?等梨下来了就砍,啊?麦子先下在树行间,不耽误啊!”
老韩在旁一听,替他捏汗,便抢着说道:“老寿,你不要再说了。三天要改变面貌,这是党的决定。”
“甘书记,不能等了?二十天也不行?”老寿仍不死心。
“不行!”甘书记面容严肃,说道:“我们现在不是闹生产,这是闹革命!需要的时候,命都要豁上,你还是梨呀,梨呀!还是一个党员,象话吗?”
“哎!”老寿象是受了伤,痛苦地唤了一声,就两手扒开了衣裳,露出了瘦骨嶙峋的胸膛,哑声地说道:“拿去吧!为革命我没怕死过。把我这块石头搬了吧!我是块石头,绊脚的石头,我赶不了这形势,我闹不来这革命,我想不通,把我搬掉吧!搬掉吧!……”
老韩急忙喝道:“老寿你喝醉啦?快回去。”甘书记却摇头叹惜道:“可见这场革命考人。他要向右倒,想拉也拉不住啊!”
终于,老寿被搬了石头,撤销了他生产队队委,梨园管理负责人等职。然后,甘书记主持召开了支部大会,认为老寿是个典型的、自己跳出来的右倾分子。给予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。甘书记说:“这还是照顾他是个老同志,否则的话……”当然,这事也及时写了简报,说明以粮为纲也是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。
老寿一下变老了,皱纹深了,人也佝偻了,整天坐在屋门前那两棵枣树下。人说他在打盹,他自己说他睡不着,晚上也睡不着。他那双朦胧的双眼,总是一动不动地在望着什么。
也许是望着那没有梨树的梨园!那里虽然已撒下麦种,不过梨树的根还埋在地下。甘书记完成了任务,回县去了,大队也已得到了通报表扬。正因为得到了表扬,又是甘书记抓的点,大队得到的化肥,城镇劳力的支援,救济粮,都比别队多,所以老寿担心的每天八大两倒没成问题。有点变化的是甘书记已经不兼公社书记,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。
不过,看来他也不象在望梨园。老寿自从那天从党员会上回来以后,他再也没有提过梨园,更不问队里的事。他那朦胧的两眼,一动不动地望着一个地方,可以半天也不改动一下姿态。只是偶尔翕动着嘴,象是在跟人说话,有时也举起那须眉全白了的头,看看树上的枣儿是不是有红了的。
这也是老寿脾性上的一个改变。往年,枣儿等不到红,就全给孩子们钩个光,本来,这就是给孩子们解馋的嘛!可是今年变了,老寿不许孩子们动一个,连自己那宝贝孙子也不给,摘下来的枣,全晒了起来。有时,他就不吃饭,抓把枣当饭,儿子媳妇问他干嘛这样,他轻轻说道:“我试试,看能耐饥不?”说着又似睡非睡地呆着不动了。
这朦胧的双眼,有人说是神经失常的症状,有人说是气恼苦闷的表现,有人说是他在回忆过去,怀念老甘。谁知道呢!这朦胧的双眼里,到底变幻着什么?……
六 老寿心里发生的一切,是发生在心里吗
反侵略战争爆发了。真正考验人的时候到了。有些基干民兵参了军。老韩天天被叫去开会,一开会就要净拣那些好听的说,因为上面要看汇报呢!
村子里一下冷清了,人心都有点发紧。敌人虽然离得还远,但是那飞机却是呼呼地,没日没夜地在头顶上转,转一圈就翘起屁股下蛋,黑烟柱一个一个冲得半天高。村里有那胆小的,没经过战争锻炼的,就象掐了头的苍蝇瞎闯,更加上还有坏人的造谣惑众。眼看着人心要散了。
这时候,老寿打定了主意,站出来了。在组织里的人嘛,他不出来谁出来!他浑身披挂得又利索又威武。腿上绑腿打得紧腾腾的,腰扎宽皮带,左右掖着四个手榴弹,左肩斜背一支牛角号,右肩斜背着一条干粮袋。老寿对大伙儿说话了:
“没事,啥事也没。咱的老甘在,就在西边那架大山的对面。俺这就去找他。有了他,胜利就是咱的。现在敌人不过是派些飞机来撅屁股拉屎,怕他怎的。当年淮海大战,那个枪子炮弹,哗哗地象下雹子。咱那口子在擀面条,说是缺个小葱,还走出一里地去,到她娘家后院里掐了几根,又走回来,根本不理那个茬。咱眼下第一要紧的事,是要组织起来,我说得分一拨人去挖防空洞,民兵呢?得在仓库前面站一个岗,村前村后是巡回流动哨,词堂的屋顶高,在那里再安一个防空哨。敌机来了,要是过路的,咱不睬它,要是奔着咱来的,就吹号报警,大家就钻洞。敌机一走,再吹号,咱该干啥就干啥。”不知怎么的,老寿变得怪能说话了,而且腿脚也灵便了。说着,把牛角号交给了民兵,自己把干粮袋背好,说:“第二要紧的事,是把老甘找回来。我这就去。大家说说可在理?”
乡亲们听完以后,一片声地说道:“这就合上榫了。这才是正理。快去把咱的老甘找回吧!有了他,咱们怎么难,都能打胜仗。”乡亲们递给老寿一根梨木削成的棍杖;乡亲们递给老寿一袋炒得喷鼻香的小麦面,说道:“好老寿,你可要把咱的老甘找回来呀!”
老寿接受了委托,告辞了乡亲,直往西边的大山奔去。
山哪!好高哦!老寿却头也不抬,只顾一步一步往上攀。他知道,山高望不见顶,可是走是能走到顶的。只要这么一步一步登上去,登上去。这山哪!好险哦!岌岌的悬崖,沉沉的深渊,怪石流沙,没有现成的路。但是老寿目不旁顾。他知道,只要脚底下踩得稳稳的,就摔不死人。他翻过一架山,又有一架更高的山,翻过更高的山,还有更高更高的山。这山哪!多深哦!没有人迹,也没有战争的烽烟。这里有的是奇寒,大苍雪,冷风,还有山石上的冰凌。为找老甘他披着霜雪,涉过溪流,踏破了山鞋,挂破了衣裳,为找老甘,他终于爬到了山巅上。望望山那边,跟他来的路上一样,是一片苍苍莽莽的大地,伸展开去,似乎无垠无极。这上哪里去找?这上哪里去寻?老寿张开双臂,从肺腑里发出一声呼号:
“老甘哪!回来呀!咱有话对你说,咱有事跟你商量!”
“……老甘!……老甘!……回来!……回来!……商量!……商量!……”荒山深峪里的回声,也似乎在帮他寻找,一递一声地把声音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。
“回来呀!跟咱同患难的人!回来呀!为咱受煎熬的人!回来啊!咱们党的光荣!回来啊!咱们胜利的保证!”老寿嘶声地喊着,回声也以加倍宏大的声音响应起来:
“回来!回来!……党的光荣,胜利的保证……”
……雪又密密地飘落下来,把老寿来的足迹掩盖了,把老寿要去的路,铺垫得厚厚的,洁白然而难行。
几天以后,老寿疲惫地回来了。他没有找到老甘,不过已打听到了他的下落。有人清清楚楚地告诉他,老甘哪!他不在大山的那一边,他在一个最美的地方。那里的山上树成林,那里的山腰上,茶园果园成片,那里山下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哪里最美,哪里就是他工作的地方。
老寿心里有了底,准备回来把吃空了的干粮袋,重新装满。换去磨烂了的鞋,歇息走乏了的腿,然后再出发去找。可是当他刚刚走到村边,就遇上了敌机的扫射,他前后左右的土,都被打得噗噗直响,村里烟火冲天,老寿知道不好,便猫着腰,一口气奔进村里。果然,队里的粮仓中了弹。
真金哪怕烈火烧,老寿大喊了一声:“救粮仓要紧。”就一个鹞子翻身,从倒塌的墙上,翻进了火焰直蹿的仓库。可是大家一进尘烟弥漫的仓库,都楞了。原来仓库里空空荡荡,既没有重重叠叠的粮袋,也没有大大小小的粮囤,只有靠墙放着几个口袋,插的标签上写明是各式种子。当大家拎着出来的时候,房梁屋顶就一齐倒了下来。
打仗怕的就是粮尽弹绝。仓库的底一露馅,大伙儿心里立时坠上了千斤石。就在这当儿,老寿报告了老甘的下落,同时老韩也跑来说,情况有了变化,敌人在附近降下了伞兵。于是当场大家一条声地推老寿带队,决定一起去找老甘,带上骡马,牛羊,愿跟老甘一起上山,一起钻洞,一起抗敌,一起胜利。决定以后,各自回去准备,约定半夜以老寿的牛角号为准,一起动身起程。
老寿回到家里,打好了背包,换好了鞋,把干枣灌进干粮袋,当一切准备停当的时候,忽然有人轻轻叩了三下门。
啊!这不是老甘吗?他就是这么敲门的、难道真把他给盼来了?老寿赶紧拔栓开门,一看,不禁吓了一跳。进来的却是甘书记,他蓬乱着头,身上又是雪又是泥,没一个跟随的人,手里捏着一条空空的干粮袋,一进来就把门关上,气喘吁吁地说道:“后面有人朝我放枪!”
“胡说!你动摇军心。”老寿威严地说道。
“是真的。我跟你们一起行动吧!我不能一个人走。”
“这得问问大伙儿。”
“胡说!我是你们的领导。”
“这也得问问大伙儿。”老寿认准了一个理,而且竟都说出来了。他自己都觉着奇怪,自己的胆子怎么会这么大。
“谁都知道我是个领导干部,只有反党分子才不承认。我这是好意才提醒你这些话。快给我装上干粮,我带领你们行动。”甘书记说着就递上了那条空粮袋。
“我没有粮食。”老寿决断地说。
“哼!看你那粮袋鼓鼓地,还说没有?”甘书记冷笑一声,说:“不装也不要紧。我是干部,有你们吃的,就有我的一份。”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,晃了晃,说,“这是有文的,规定的。”
“有文!有文也没有粮食给你吃。我这是干枣。”
“干枣就干枣。”说着,他就张开了袋口来接。
老寿气得正要爆发,忽然响起了砰!啪!两下震耳的声音。这
是啥!
七这不是结尾
冲天炮一个接一个的蹿上了半空,还夹着一挂一挂的小鞭炮,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。
“爷爷,爷爷!”孙儿摇着老寿,兴高采烈地报告说:“咱大队炼出钢来啦!用坩埚炼出来的。快去看呀!”
老寿努力睁大朦胧的眼睛,茫然地说道:“炼钢?谁炼钢?那,那老甘呢?仗不打啦?……”
“你说啥呀!爷爷。我说咱大队自己炼出钢来啦!有了钢,咱就可以造拖拉机了。”
“哦!拖拉机,……”老寿想起很早很早以前,老甘是说过耕地不用牛的。“拖拉机,那敢情好!可是……”可是老寿又觉得自己种了一辈子庄稼,如今又要去炼钢,又要造拖拉机,他更加迷惘起来。全白了的长眉下面,眼睛又朦胧地合了起来。慢慢地,从他那合起的眼睛里,迸出了两颗浑浊的泪水。他还想在梦幻中去找回那威武雄壮的故事来,但现在连这也隐遁了。他依然是一块背时的石头,被人搬到了路边的一块绊脚的石头。
“对呀,为什么不真的找老甘去?”老寿猛然睁大了眼睛,醒悟过来,“我找老甘去。跟他说说去。他会告诉我,这是咋回事,这到底是谁背了时!”老寿颤巍巍地站了起来,颤巍巍地走出村去。……
结尾于一九七九年元月,老寿老甘重逢之时,互诉衷肠之际。奋斗,寻求多少年的理想,多少年,多少代价啊!终于付于实现之年,中国人民大喜,大幸,大干之年。
(原载《人民文学》一九七九年二月号)
作者:茹志鹃
开宗明义,这是衔接错了的故事,但我努力让它显得很连贯的样子,免得读者莫名其妙。
一 拍大腿唱小调,但总有点寂寥
周围的公社、大队,前脚后脚都放出了亩产一万二、一万三千斤的高产卫星。到处红旗招展,锣鼓喧天,捷报四传,参观的人群如云。甘木公社的甘书记深感有急起直追的必要,于是和一大队支书老韩做了三宿的思想工作,终于一大队也紧赶慢赶地筹备了起来。甘书记觉得,都到这时候了,要放就要有点气派,放一颗特大的卫星,亩产一万六千斤!顿时,甘木公社也热闹起来了。松柏牌楼搭起来;锣鼓家什敲起来;卫星田的四周红旗插起来;介绍经验的稿子编起来。参观的人一多,专业接待人员编了两个班。真正是热火朝天,风光得不能再风光了,不仅名扬全县,同时简报也送到了省里、中央。具体传了谁的名不大清楚。不过不久以后,公社甘书记提为县的副书记了,人们猜测有没有可能就是这时扬的名、这仅是猜测,不足为据。
一开始,一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,尚觉热闹、有趣,但是过不多久,随着高产,便来了个按产征购。十多亩稻子,硬搬到一亩地里去收割,不是搬着玩玩的,要拿出实货来的。这时候社员急了,社员一急,就惊动了三队副队长、梨园的经管人老寿。
老寿本名叫田寿本,不过大家一直叫他老寿,主要是冲着他那副长相:长眉善目,大大的秃脑瓜,什么时候脸上都是和和顺顺的,从没见他发过脾气,也从没见他有过气恼。很有点象那财主家玻璃罩子里站着的寿星。其实他年纪并不老,才六十六,不过是个老党员,过去这个地区“拉锯”时,还做过交通。他不大会说话,不过一开口,别人就乐。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,自己是认认真真的,说的也不是什么笑话。没法,现下年轻人就是这样,大概他们本来想笑,不过拿他作个由头罢了。时间一长,这也成了个习惯。大家呢,觉得他有点迂,叫他老寿的意思里,也包含着这一层。不过大家都乐意接近他,除了过组织生活的时候,平时很少有人想到他是个老党员。他自己呢,还挺讲个组织性,纪律性。
他走出梨园,就看见村道上一溜停着四挂大车,装满了粮食,插满了彩旗。头挂车的辕马头上,还顶着一朵红花,车上拉了一条横幅,上写“荣缴高产粮”,车上还放着全套锣鼓家什。一切齐全,就少了赶车的,派谁,谁就甩手走开。眼看日头已经两丈高,参观的人潮马上就要涌来,这里却派不动人。支书老韩正急得跺脚,一眼看到老寿走过来,老韩高兴得象拾了一个宝,马上把赶车的鞭子塞到老寿手里,说:“赶快,把车赶到征购站去,我们已经缴晚了,甘书记已经不愿意啦!”说话时,参观的人群已经进了村,老韩掉转身,立即笑着脸迎上前去。这时候,要是老寿噼啪一挥响鞭,四挂大车隆隆地从人群中驰出村去,有多威风!可是老寿却一手抱着那杆老长的鞭子,一手扯扯老韩的衣角,然后伸出大指和食指,悄悄地在胸前做了一个“八”字。
“要八个人?十个人都可以,你招呼去就是,工分照记。”老韩说完,就和参观的同志握手,照例是先带他们去参观那块大队和公社合种的高产试验田。然后再请到祠堂大厅里坐下,递上井水浸过的手巾,再送上碧绿的热茶,边歇着边听经验介绍。
这一天参观的人当中,有一个大概是搞农技的,学得特别认真,问得也特别详细。掐了一穗稻,数了粒,还要包回去称,又看每一蔸稻,发了多少棵,还问插秧的行距,棵距。大队长被问得一件白褂子湿了半件,可是那位参观的同志还在又惊叹又奇怪地问:“稻子长得这么密,通风问题你们怎么解决的呢?”
“嗯!……用竹竿……”老韩正在支吾,不料后面有个人说话了。
“用风扇煽!城里不有那电风扇,吗?往里煽!”原来老寿抱着鞭杆还没走,也跟着来了。陪同参观的社员一听,差点笑出声来,老韩可没这份闲心,急得车转身向他竖竖眉毛,抬抬下巴,意思让他快走。老寿也不是不懂,他也急,趁着支书瞅着他的机会,又急急地在胸前做了一个“八”字”。可是老韩也不知看没看见,又转过身去了,因为参观的人也在急急地问:“你们这里有电了吗?”
“没有。嗯,我们是用小马达,借拖拉机上的小马达……”老韩赶紧堵着漏洞,接着就恼火地对身边一个社员悄悄说道:“叫老寿快赶车去!”
好不容易带大家看过了高产田,参观的人都坐在祠堂的大厅里听经验介绍了。这有稿子,老韩比较自在了一些。介绍到社员们对高产的兴奋劲,编了个顺口溜,“一年种出四年稻,今后生活甭提有多好,拍大腿,唱小调,共产主义眼看就来到……”不过他说着说着,总觉得窗外有个什么在晃动,抬头一看,老寿抱着鞭杆,站在窗外直瞪自己。一看到老韩看他了,又伸手做了一个“八”字,两个手指还直晃晃。看得出老寿也急了。老韩没办法,只好请大家等一等,走了出来,便一把拉了老寿,走到医院中央那株大榆树后面,才轻声说道:“咋的!大爷你今天是犯了‘八’字病了?”
“唉!我就是没灾没病,喝得下,吃得香才着急呢!老韩哪,大伙儿都说这四车粮食不能走啊!要送走,咱口粮一天只有八大两啦!”老寿又做了一个大大的“八”字。
老韩叹了口气,拉起敞着的衣襟,抹了抹满脑门的汗,说道:“没法,上面是按产量征购的。甘书记说一定得送。”
“你不能再跟甘书记说说,他心里明白,这是咋个高产法儿的。”
“说了,叫送。”老韩已有点不耐烦了。
“那……咱还得再耐着点性子,再去说说,啊?”老寿首先表现了自己的耐心,一脸的笑,笑得眼睛都弯了起来,说道:“咱肩上掮着几百口子呢!这八大两咋过?”
老韩紧蹙着眉没开口,只是直摇头。这种地方,老寿就不大会看气色了,他还在用手背拍着支书的胸,顺便又做了一个不大明确的“八”字,说:“这个数,总不行。甘书记总不能不顾几百号人的嘴吧!……”
“寿大爷,你别背时了。叫咱送咱就送,说了有屁用。”老韩窝了一肚的火,冲着老寿来了。老寿倒并不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恭敬,他仍然含笑说道:“下级服从上级,我懂。不过,还不兴说说咱的难处?”
老韩实在不耐烦了。“你去说吧!我没工夫了!”说着扭头就走了。剩下老寿一个人站在那里,他慢慢地搔着下巴上的胡茬,心里说着:“没办法,叫我去说,我就去说吧!不过,车子,还得赶了去。意见归意见,服从归服从,他要同意呢,咱就拉回来。面条饺子可不能下在一锅里。”老寿打定了主意,就叫上三个老头帮着赶车,一气奔到了公社。可是公社的同志说,甘书记如今是县委副书记兼公社书记了。现在省里领导下来了人,他去接待、汇报了。
“没办法,只好委屈这几匹哑巴牲口,上县里走一趟了。”老寿并没有泄气,倒反更来了劲,干脆脱了褂子,单穿一件粗夏布的背心,跳上车又要走了。这时候那三个跟来的老头打退堂鼓了,说:“拉倒吧!老寿,咱几个上县里去算是哪门子呀!”
“哎!这,你们就错了。”老寿的长眉毛飞舞了起来,“咱去咱八路的县政府,这可不又对路又对门哪!”
“人家甘书记正跟省里的领导说话,咱去了往哪站啊?”
“这,你们又不懂了。省领导又不是客,他们下来是为了工作。工作,就是为了咱。说不定当场给咱解决了困难,叫咱把粮拉回去。这也叫老韩看看,咱这些背时老头办事的麻利劲!”说着就跳上大车,甩了个响鞭,直奔县委。
老寿的估计不是一切都错了,也不是一切都对了。县委的大院没有进得去,粮食交到了收购站,老寿他们在门卫旁边的接待室里坐了两个小时,甘书记总算见到了。一见面,老寿还没开口,他就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不是我一见面就批评你们。你们的眼光太浅了,整天盯着几颗粮食。现在的形势是一天等于二十年,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,一步差劲,就要落后。你们老同志更应该听党的话,想想过去战争年代,那时候,咱算过七大两、八大两吗?……”
一席话,说得老寿低头无语,坐着空车回去的路上,也没吭声。他把鞭杆插在车帮上,任牲口自在地走着,他则是眯着眼,肚子里推开了磨。甘书记的话是句句在理,过去真的没计较过七大两、八大两,为了将来能过上好日子,饿肚子也没叫苦的。现在看样子,这好日子还要在将来……将来又是什么时候呢?这一点,甘书记没说。要是从前老甘的话,也许不会让大家只吃八大两。……哎!谁知道呢!兴许是自己老背时了,老落后了。他想不清。随着大车的颠簸,他倒有点朦胧起来了。
二 老甘不一定就是甘韦记,也不一定就
不是甘书记,不过老寿还是这个老寿
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,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,冻得舌头都僵了。这里正跟敌人“拉锯”,土改还没开始。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,腰里扎了根绳子,背着个小粪筐,在外转了一天,现在天都黑净了,才跑回家来。一进门就对老伴说:“有吃的吗?给一口,肚里都结冰了。”说着就丢下粪筐,蹲到灶门前,拨着余火,烤着打战战的身子。
老寿的老婆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,就是爱唠叨几句。照老寿的话说,“是个贤德的人,话多,也多在理上。”
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,心疼了:“这一整天都没吃?”
“上哪吃去?”老寿用烤热的手,使劲擦着脸。老伴急忙掀锅盖,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,她又特别优待,拿下馍馍筐子,掰了一大块高梁饼子给他。一边给,一边轻轻问道:“有情况啦?”
“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,还带了两把铡刀,已经到了镇上。”
“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!”
“我又不傻。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。”老寿耸了耸眉毛,端起了碗。但还没顾上喝,又把碗放在锅台上,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,眼瞅着地上说道:“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,让过这股锋头,再打回来。他们到新区去,吃粮怕有难处……”
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,也不等他把话说完,就揭开小木柜,拎出个面口袋,摔到老寿怀里,说道:“就这点高梁面了,这天寒地冻,咱不吃,叫孩子也不吃?你看着办吧!”
“有难处,这不假啊!”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,说道:“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。再说我们冷了,饿了,在家还能烤烤火,摘把野菜。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,还不知睡哪里,吃什么呢!这不都是为了咱……”
“唉!装吧装吧!罗嗦个啥!我才说了两句,你就说了一大套,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!”
“对!你是个明白人,都怪我嘴碎。说实在的。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,不过是个心,给防个急。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,我让他来拿的。”老寿就这么检讨着,说着,和老伴一起把高梁面装进了干粮袋。最后面袋空了,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。
“该够啊!一条干粮袋装三斤,三四一十二。”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,踢踏着脚,转了一个身,又眼望着地,说道:“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梁面呢!”
“这两天没吃啊?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。”“饼!也行啊!把饼切成小条条,装进去也成啊!”说着也没敢抬头,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。这一次,老伴没吭气,把饼筐子递过来了。老寿把饼切好,装进口袋,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,看了看,重又坐到锅里。用手掌抹了抹嘴,说:“留给铁栓吧!”
“你喝了它吧!”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,到底流了下来。
“别难过,等解放以后,那时候啊!……嗨!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,吃香的,喝辣的,任挑。”老寿吹灭了灯,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。一边想着将来,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。
村里的狗,叫了几声,老甘来了。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,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。
“老寿,你放心。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。你们这点心,我带去防个急用。”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。
老寿看他走远了,回身进屋关门。一摸,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,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。打仗的人,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。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,把门关上。
三 也不知是老寿背了“时”,还是“时”背了老寿
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拭去了两汪眼泪,把车悄悄地赶回村里。那三个跟去的老头,在村头上就下了车各走各的。老寿一个人卸下牲口,牵到饲养院里。有那聪明人一见,便跟在后面问道:“老寿上县委啦?甘书记请你吸红牡丹了吧!”
“你们走开吧!”老寿说。
“这,你就错了。”聪明人学着老寿的口气,“甘书记说了些啥,也给咱传达传达嘛!”
“行!”老寿把牲口拴到槽上,回过身来,扬着眉,颤着声说道:“甘书记请我吸的黄烟,喝的绿茶,还捏着我的手,叫我放心,有党在,就饿不着老百姓。怎么样?够劲吧!”说完,老寿掉身就走了。
梨才鸡蛋大,老寿就搬上凉床,上梨园那个小窝棚里住去了。说是去守梨,实际呢,老寿也说不出为什么,他想清静些;再有,就把梨看护好。梨要甜的时候,最易招虫,有那种细虫,一咬就往里钻,钻到梨心,这梨就毁了。今年梨是大年,大伙儿可是指望着它,过冬的口粮,过年的新衣裳,都在这树上长着呢!于是老寿学着人家那有名气的水果的保养法儿,上小学讨来了一些废旧本子,把树上的小梨头也一个一个地用纸包了起来。这些土梨一包上纸,也显得娇贵了。这果园还从来没有这么排场过。社员们从梨园边上过,都抬头望着,高兴地招呼说:“老寿哪!你也不敲锣,也不打鼓,一个人不声不吭也在搞大跃进啊!”
老寿说:“跃进不跃进,我不在行,我就想让虫少咬一个梨。”
白天他爬上爬下包着一个一个的小梨头。晚上就坐在小窝棚前面,望着一天的繁星。有时,这里那里会点起一溜气灯:有人在挑灯夜战。老寿一个人巴嗒着旱烟,这时候,他才觉出自己心里有忧,有愁,还不知为什么有点伤心。他说不出,但总觉得现在的革命,不象过去那么真刀真枪,干部和老百姓的情分,也没过去那样实心实意。现在好象掺了假,革命有点象变戏法,亩产一万二,一万四,自己大队变出了一个一万六。为什么变戏法?变给谁看呢?……说起来也丢人,种地的人心里都有数,可是装得真象有那么一回事,还一层层向上报喜。看来戏法还是变给上面看的,这,这革命为了谁呀!……
“颠倒了,倒过来了……”老寿捏着早已熄灭的旱烟杆,喃喃着。这不,做工作不是真正为了老百姓,反要老百姓花了功夫,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,看着满意。老百姓高兴不高兴,没人问了。老寿一想到这里,心里顿时害怕起来,吓得手脚都凉了。可不得了,咱这不是有点反领导的意思了吗?……甘书记劝我要听党的话,难道自己真的跟党有了二心?
“杀了头也不能有这个心啊!”老寿陡地站了起来,当即离了窝棚,当即走出梨园,当即找到支部书记老韩的家里,他要原原本本,向党反映反映自己的思想,表明自己跟党没有二心。
当他推开老韩家的堂屋门,就一只脚门里,一只脚门外,楞住了。原来甘书记带着他那个秘书正坐在里面。甘书记一见了老寿,便笑道:“哦!你来得正好,上次你对领导提了些意见,……”
“我,……我,”老寿这时恨不得浑身都长出嘴来,把一肚的话全吐出来,但是越急越是说不出来,脸也红了,口也吃了,心也跳了,挣了一会,才挣出一句话来,“我,我就是来说说这……”
“不要说了。上次你提的意见很好嘛!现在我就到你们队来蹲点,要来个全党大办粮食,扎扎实实解决粮食问题,把一切可以种粮的地,都要种上粮。粮是宝中宝,要以粮为纲嘛!你说对不对?”
“对!对!”老寿边说边朝老韩看看。老韩低着头在吸烟,没搭腔。
“很好。”甘书记果断地说:“你是老党员,事先跟你打个招呼,这是党对你的爱护。现在形势发展这么快,争取不犯错误,就是前进。”说到这里,甘书记也向老韩看了一眼。老韩还是低着头抽烟,一声不吭。老寿听不大懂,心里琢磨着,是不是嫌亩产一万六千斤还不够高?正想着,甘书记又说话了,不过不是对老寿说的:“我看应该写个简报,争取三天三夜改变原貌,应该有这种事不隔夜,雷厉风行的作风,老韩,你看怎么样?”
“哎!”老韩应了一声,声音就象是大病当中的呻吟,
“好!”甘书记就向秘书说:“那你就起草吧!”接着又对老韩说:“你也别蹲在屋里,去发动社员写写决心书,搞出一些声势来。老寿,你是看梨园的,更应该表个决心。”
“我,我决心早下了,跟党没有二心。”老寿终于抓紧机会,说出了梗在心里的一句要紧话。
“好!很好!”甘书记听了以后,竟站起身来,握着老寿的手摇了一下,说道,“那你就来带这个头,你先写了贴出去,我给你写到简报里去。”
老寿又是意外,又是激动,又有点茫然,说:“写啥!咋写?”
老韩抬起眼,看到老寿抖动着眉毛,手足无措的样子,便站起身来,说道:“走吧!我告诉你咋写。”说完就和老寿一起走出门,走出院子,一直走到村道上了,老韩还没吱声,老寿心又跳起来了,说:“到底咋回事,你吭个声啊!”
“你听着,老寿,“老韩显得十分乏力地说道,“领导已决定把梨园砍掉,让出地来种麦。”
“啥?”老寿猛地收住了脚。
“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。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?要放倒树,整好地,下好种,要改变面貌,这是要上报的。”
“毁了!这下全毁了!”老寿腿一软,坐到了地上。他恨不得在地上打滚,可是他连打滚的力气都没了。
“你胡说啥呀!”老韩一把拉起了老寿,说道:“你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党员。”
“……大伙儿……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!”老寿说到这里,心里象是插上了一把刀,他捶胸顿脚地干号了起来。老韩一看他这样,便猛喝了一声:“你疯啦?你……”话没说完,老寿骤然停止了号哭,把脸凑到老韩的脸前,说道:“你,你手摸胸膛说一句,这样干对不对?……你说呀!这样做,咱对得起谁?对得起党?对得起老少社员?你说呀!……你为什么不言语?……你亏心!你孬种!我去跟他说。”说着就返身要走。老韩一把拉住了说道:“你这是怎么啦?这事是上面有文的。”
“上面的文也得听听老百姓的。”老寿不知哪来的劲,一下摔开了老韩的手,回头就往甘书记住的院里走去。
四 “大地啊!母亲”不是诗人创造的
老寿走进屋子,又走出来,走出来又走进去,他睡不着啊!走到第八次的时候,星星已经淡下去了,鸡叫了第一遍。
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,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、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,天上的照明弹,一挂就是一大溜。千里淮海平原,汇集了百万大军,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。捷报,捷报,又一个捷报。这样的大战,真是百世难遇啊!远道来的粮车,象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,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。千里之外的老百姓,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,可是咱呢?……老寿想到这里,心里象开了的锅,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,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。
鸡啼二遍的时候,副区长老甘来了。他刚一进门,老寿都不敢认他了。才几天没见,他瘦落了形,眼窝塌下去了,腮帮子凹下去了,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,围着一张干裂的嘴,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。他一进门,就背靠着炕沿,坐倒在蒲垫上,说:“老寿,快帮我通知党团员、积极分子,马上来开个会。还有……你有没有热水,给我一碗。”
“有!有!”老寿连连应着,走出门去,伸手就在屋檐上,使劲拽了两把屋草,进来就填进灶膛里,点着了火。老寿在锅里添了水,又敲了四个鸡蛋。一边忙一边说道:“老甘哪,遇见啥困难了,你开口嘛!”
“啥困难?柴草!老寿,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,粮食不用咱筹划,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,象话吗?”老甘说着,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,胡茬子搓得刷刷响。“土地庙拆了,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,还有啥?啊!”
是啊,还有啥呢?老寿的老伴刚去世,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。
“别着急,咱再合计合计。”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,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。
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、积极分子十多个人,跟着老寿走到屋里,只见老甘背靠着炕,双手搭在匣子枪上,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,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。
大伙儿蹑着脚,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,蹲下来,坐下来,开了一个哑巴会,议题是明白的:柴草。大家你看着我,我看着你,谁也没有说一句话,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:柴草。
最后,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,相互坚决的眼色,点点头,散了会。
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,没再进来。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。这枣树不大,可是结的小甜枣,可真没说的,土改时,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,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,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,头年打下的枣,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,全部都送到了部队,慰劳了解放军。
“铁栓娘,还是你想得好啊!”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,“可不,你早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。”
鸡叫三遍,晨曦初露的时候,老寿已脱了棉袄,抡起斧子,“哼”的一声,向枣树砍了下去,树不大,老寿哼了三下,树就倒了,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。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,一哄而上。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,打量这棵树,捆捆扎扎,不过担把光景,七棵树,不过七担柴。
“少是少了点儿,总比没有的强。”老寿想着,又“哼”的一声,向第二棵枣树砍了下去。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,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。回头一看,是老甘,再一看,周围站着的,不尽是孩子,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,默默地看着。老寿笑着说:“这地里的东西嘛!去了还能再长。去了枣树种梨树,咱拿枣儿换梨吃。那梨又水灵又甜,比枣强多了。”
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,眼里转着泪花,说:“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,耕地不用牛,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。不过现在,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!”说话时,那些参加哑巴会的,也有没有参加的,挑的挑,扛的扛,都来了。大木柜,石榴树,旧水车,洋槐树,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,抬来了一副板,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:“咱没树,我有副寿材板,可行?”
老甘没有说话,他环顾着大家,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,最后说道:“老少爷们,革命的衣食父母,你们对革命的贡献,党是不会忘记的。”
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,一夭放倒了二百多棵树,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。老甘含着两眶热泪,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,运走了一千担硬柴。
第二年的春天,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,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,已有筷子长了。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,这是老寿最高兴的事情了,眉毛一耸一耸地说:“桃三梨四,大伙儿算算看,再过四年,老甘说的那种铁牛,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!”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,抱着膝盖,乐得直摇晃身子。
五 一味的梨呀!梨呀!哪象个革命的样子
老寿坐在窝棚前的地上,抱着膝盖,摇晃着身子,嘴里喃喃着什么,象傻了一样。刚才甘书记已经说了,现在革命深入了,要不是看着他是个老同志,早把他当绊脚石搬掉了。社员们见老寿这模样,含着眼泪劝他,哄他,拉着架着地把他弄回家去。可是过不了一会儿,老寿又摇摇晃晃地走回来,重又坐在窝棚前的地上,抱着膝盖,摇晃着身子,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,锯子斧子搬来了,锣鼓家伙敲起来了,社员们举起斧子,梨树倒下来了,那用纸包裹着的青梨,也跟着横在了地上。老寿身子摇得更厉害了,嘴里叨叨得也更响了,他唤着:“老甘哪!你来呀!咱那老甘哪,你怎么不见啦!…… ”他唤着,同时用手小心地把包梨的纸扒拉开来,原先象鸡蛋大的青梨,已足足大了一圈,颜色也转淡了一些。
“哎!”老寿长长地呻吟了一声,就霍地站立起来,直楞楞地走到参加夜战的甘书记面前,他想说;“凭良心,你限时限刻把梨树砍光,是真为了革命?是真为了夺秋粮?你这是欺弄人,你这是为了向上报喜,你这是假革命!”可是老寿并没吃过豹子胆,他也没这口才。他摇摇晃晃,站在甘书记面前,只是喃喃地说道:“再等二十天,只要二十天,梨熟了再砍,啊?等梨下来了就砍,啊?麦子先下在树行间,不耽误啊!”
老韩在旁一听,替他捏汗,便抢着说道:“老寿,你不要再说了。三天要改变面貌,这是党的决定。”
“甘书记,不能等了?二十天也不行?”老寿仍不死心。
“不行!”甘书记面容严肃,说道:“我们现在不是闹生产,这是闹革命!需要的时候,命都要豁上,你还是梨呀,梨呀!还是一个党员,象话吗?”
“哎!”老寿象是受了伤,痛苦地唤了一声,就两手扒开了衣裳,露出了瘦骨嶙峋的胸膛,哑声地说道:“拿去吧!为革命我没怕死过。把我这块石头搬了吧!我是块石头,绊脚的石头,我赶不了这形势,我闹不来这革命,我想不通,把我搬掉吧!搬掉吧!……”
老韩急忙喝道:“老寿你喝醉啦?快回去。”甘书记却摇头叹惜道:“可见这场革命考人。他要向右倒,想拉也拉不住啊!”
终于,老寿被搬了石头,撤销了他生产队队委,梨园管理负责人等职。然后,甘书记主持召开了支部大会,认为老寿是个典型的、自己跳出来的右倾分子。给予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。甘书记说:“这还是照顾他是个老同志,否则的话……”当然,这事也及时写了简报,说明以粮为纲也是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。
老寿一下变老了,皱纹深了,人也佝偻了,整天坐在屋门前那两棵枣树下。人说他在打盹,他自己说他睡不着,晚上也睡不着。他那双朦胧的双眼,总是一动不动地在望着什么。
也许是望着那没有梨树的梨园!那里虽然已撒下麦种,不过梨树的根还埋在地下。甘书记完成了任务,回县去了,大队也已得到了通报表扬。正因为得到了表扬,又是甘书记抓的点,大队得到的化肥,城镇劳力的支援,救济粮,都比别队多,所以老寿担心的每天八大两倒没成问题。有点变化的是甘书记已经不兼公社书记,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。
不过,看来他也不象在望梨园。老寿自从那天从党员会上回来以后,他再也没有提过梨园,更不问队里的事。他那朦胧的两眼,一动不动地望着一个地方,可以半天也不改动一下姿态。只是偶尔翕动着嘴,象是在跟人说话,有时也举起那须眉全白了的头,看看树上的枣儿是不是有红了的。
这也是老寿脾性上的一个改变。往年,枣儿等不到红,就全给孩子们钩个光,本来,这就是给孩子们解馋的嘛!可是今年变了,老寿不许孩子们动一个,连自己那宝贝孙子也不给,摘下来的枣,全晒了起来。有时,他就不吃饭,抓把枣当饭,儿子媳妇问他干嘛这样,他轻轻说道:“我试试,看能耐饥不?”说着又似睡非睡地呆着不动了。
这朦胧的双眼,有人说是神经失常的症状,有人说是气恼苦闷的表现,有人说是他在回忆过去,怀念老甘。谁知道呢!这朦胧的双眼里,到底变幻着什么?……
六 老寿心里发生的一切,是发生在心里吗
反侵略战争爆发了。真正考验人的时候到了。有些基干民兵参了军。老韩天天被叫去开会,一开会就要净拣那些好听的说,因为上面要看汇报呢!
村子里一下冷清了,人心都有点发紧。敌人虽然离得还远,但是那飞机却是呼呼地,没日没夜地在头顶上转,转一圈就翘起屁股下蛋,黑烟柱一个一个冲得半天高。村里有那胆小的,没经过战争锻炼的,就象掐了头的苍蝇瞎闯,更加上还有坏人的造谣惑众。眼看着人心要散了。
这时候,老寿打定了主意,站出来了。在组织里的人嘛,他不出来谁出来!他浑身披挂得又利索又威武。腿上绑腿打得紧腾腾的,腰扎宽皮带,左右掖着四个手榴弹,左肩斜背一支牛角号,右肩斜背着一条干粮袋。老寿对大伙儿说话了:
“没事,啥事也没。咱的老甘在,就在西边那架大山的对面。俺这就去找他。有了他,胜利就是咱的。现在敌人不过是派些飞机来撅屁股拉屎,怕他怎的。当年淮海大战,那个枪子炮弹,哗哗地象下雹子。咱那口子在擀面条,说是缺个小葱,还走出一里地去,到她娘家后院里掐了几根,又走回来,根本不理那个茬。咱眼下第一要紧的事,是要组织起来,我说得分一拨人去挖防空洞,民兵呢?得在仓库前面站一个岗,村前村后是巡回流动哨,词堂的屋顶高,在那里再安一个防空哨。敌机来了,要是过路的,咱不睬它,要是奔着咱来的,就吹号报警,大家就钻洞。敌机一走,再吹号,咱该干啥就干啥。”不知怎么的,老寿变得怪能说话了,而且腿脚也灵便了。说着,把牛角号交给了民兵,自己把干粮袋背好,说:“第二要紧的事,是把老甘找回来。我这就去。大家说说可在理?”
乡亲们听完以后,一片声地说道:“这就合上榫了。这才是正理。快去把咱的老甘找回吧!有了他,咱们怎么难,都能打胜仗。”乡亲们递给老寿一根梨木削成的棍杖;乡亲们递给老寿一袋炒得喷鼻香的小麦面,说道:“好老寿,你可要把咱的老甘找回来呀!”
老寿接受了委托,告辞了乡亲,直往西边的大山奔去。
山哪!好高哦!老寿却头也不抬,只顾一步一步往上攀。他知道,山高望不见顶,可是走是能走到顶的。只要这么一步一步登上去,登上去。这山哪!好险哦!岌岌的悬崖,沉沉的深渊,怪石流沙,没有现成的路。但是老寿目不旁顾。他知道,只要脚底下踩得稳稳的,就摔不死人。他翻过一架山,又有一架更高的山,翻过更高的山,还有更高更高的山。这山哪!多深哦!没有人迹,也没有战争的烽烟。这里有的是奇寒,大苍雪,冷风,还有山石上的冰凌。为找老甘他披着霜雪,涉过溪流,踏破了山鞋,挂破了衣裳,为找老甘,他终于爬到了山巅上。望望山那边,跟他来的路上一样,是一片苍苍莽莽的大地,伸展开去,似乎无垠无极。这上哪里去找?这上哪里去寻?老寿张开双臂,从肺腑里发出一声呼号:
“老甘哪!回来呀!咱有话对你说,咱有事跟你商量!”
“……老甘!……老甘!……回来!……回来!……商量!……商量!……”荒山深峪里的回声,也似乎在帮他寻找,一递一声地把声音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。
“回来呀!跟咱同患难的人!回来呀!为咱受煎熬的人!回来啊!咱们党的光荣!回来啊!咱们胜利的保证!”老寿嘶声地喊着,回声也以加倍宏大的声音响应起来:
“回来!回来!……党的光荣,胜利的保证……”
……雪又密密地飘落下来,把老寿来的足迹掩盖了,把老寿要去的路,铺垫得厚厚的,洁白然而难行。
几天以后,老寿疲惫地回来了。他没有找到老甘,不过已打听到了他的下落。有人清清楚楚地告诉他,老甘哪!他不在大山的那一边,他在一个最美的地方。那里的山上树成林,那里的山腰上,茶园果园成片,那里山下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哪里最美,哪里就是他工作的地方。
老寿心里有了底,准备回来把吃空了的干粮袋,重新装满。换去磨烂了的鞋,歇息走乏了的腿,然后再出发去找。可是当他刚刚走到村边,就遇上了敌机的扫射,他前后左右的土,都被打得噗噗直响,村里烟火冲天,老寿知道不好,便猫着腰,一口气奔进村里。果然,队里的粮仓中了弹。
真金哪怕烈火烧,老寿大喊了一声:“救粮仓要紧。”就一个鹞子翻身,从倒塌的墙上,翻进了火焰直蹿的仓库。可是大家一进尘烟弥漫的仓库,都楞了。原来仓库里空空荡荡,既没有重重叠叠的粮袋,也没有大大小小的粮囤,只有靠墙放着几个口袋,插的标签上写明是各式种子。当大家拎着出来的时候,房梁屋顶就一齐倒了下来。
打仗怕的就是粮尽弹绝。仓库的底一露馅,大伙儿心里立时坠上了千斤石。就在这当儿,老寿报告了老甘的下落,同时老韩也跑来说,情况有了变化,敌人在附近降下了伞兵。于是当场大家一条声地推老寿带队,决定一起去找老甘,带上骡马,牛羊,愿跟老甘一起上山,一起钻洞,一起抗敌,一起胜利。决定以后,各自回去准备,约定半夜以老寿的牛角号为准,一起动身起程。
老寿回到家里,打好了背包,换好了鞋,把干枣灌进干粮袋,当一切准备停当的时候,忽然有人轻轻叩了三下门。
啊!这不是老甘吗?他就是这么敲门的、难道真把他给盼来了?老寿赶紧拔栓开门,一看,不禁吓了一跳。进来的却是甘书记,他蓬乱着头,身上又是雪又是泥,没一个跟随的人,手里捏着一条空空的干粮袋,一进来就把门关上,气喘吁吁地说道:“后面有人朝我放枪!”
“胡说!你动摇军心。”老寿威严地说道。
“是真的。我跟你们一起行动吧!我不能一个人走。”
“这得问问大伙儿。”
“胡说!我是你们的领导。”
“这也得问问大伙儿。”老寿认准了一个理,而且竟都说出来了。他自己都觉着奇怪,自己的胆子怎么会这么大。
“谁都知道我是个领导干部,只有反党分子才不承认。我这是好意才提醒你这些话。快给我装上干粮,我带领你们行动。”甘书记说着就递上了那条空粮袋。
“我没有粮食。”老寿决断地说。
“哼!看你那粮袋鼓鼓地,还说没有?”甘书记冷笑一声,说:“不装也不要紧。我是干部,有你们吃的,就有我的一份。”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,晃了晃,说,“这是有文的,规定的。”
“有文!有文也没有粮食给你吃。我这是干枣。”
“干枣就干枣。”说着,他就张开了袋口来接。
老寿气得正要爆发,忽然响起了砰!啪!两下震耳的声音。这
是啥!
七这不是结尾
冲天炮一个接一个的蹿上了半空,还夹着一挂一挂的小鞭炮,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。
“爷爷,爷爷!”孙儿摇着老寿,兴高采烈地报告说:“咱大队炼出钢来啦!用坩埚炼出来的。快去看呀!”
老寿努力睁大朦胧的眼睛,茫然地说道:“炼钢?谁炼钢?那,那老甘呢?仗不打啦?……”
“你说啥呀!爷爷。我说咱大队自己炼出钢来啦!有了钢,咱就可以造拖拉机了。”
“哦!拖拉机,……”老寿想起很早很早以前,老甘是说过耕地不用牛的。“拖拉机,那敢情好!可是……”可是老寿又觉得自己种了一辈子庄稼,如今又要去炼钢,又要造拖拉机,他更加迷惘起来。全白了的长眉下面,眼睛又朦胧地合了起来。慢慢地,从他那合起的眼睛里,迸出了两颗浑浊的泪水。他还想在梦幻中去找回那威武雄壮的故事来,但现在连这也隐遁了。他依然是一块背时的石头,被人搬到了路边的一块绊脚的石头。
“对呀,为什么不真的找老甘去?”老寿猛然睁大了眼睛,醒悟过来,“我找老甘去。跟他说说去。他会告诉我,这是咋回事,这到底是谁背了时!”老寿颤巍巍地站了起来,颤巍巍地走出村去。……
结尾于一九七九年元月,老寿老甘重逢之时,互诉衷肠之际。奋斗,寻求多少年的理想,多少年,多少代价啊!终于付于实现之年,中国人民大喜,大幸,大干之年。
(原载《人民文学》一九七九年二月号)